公众号的发展正在经历由订阅推送到推荐分发的变革,这一进程带来了喜悦,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担忧。有人因此笑到了最后,但也有人一直陷入低迷,甚至在抱怨之后选择离开。
有关这场变革,我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其中最为普遍的问题,特别是涉及到数据的稳定性问题。
首先,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推荐机制的运作方式。在过去,公众号采用订阅推送的模式,系统通过群发将文章仅推送给关注者,而非关注者几乎看不到。这造成了强者愈强,弱者愈弱的现象,流量主要集中在那些备受关注、具有影响力的大号身上,而小号几乎黯然失色。
为改变这一格局,平台引入了推荐分发制度,使得流量来源更加多元,包括搜索、看一看、朋友在看、话题推荐等渠道。
推荐机制是平台的核心,但其中的算法并未公开,只能通过多账号测试来揭示其中的规律。推荐分为两个方向:一是文章的推荐,二是账号的推荐。通过对数百个账号的测试结果进行详细分析,我们可以解答一些困扰人们的问题。
首先是数据的稳定性问题,即连续更新三个月,文章阅读量依然很低的情况。这表明文章没有被系统推荐,因此阅读量保持在较低水平。其次是数据的不稳定性,即一篇文章爆发后阅读量迅速增加,甚至达到10万+,但之后的文章却仅有几十到几百的阅读量。这说明个别文章被推荐,但整个账号并未得到系统的推荐,因此在一次短暂的高潮后便陷入了低谷。
展开全文
与其他平台不同的是,其他平台的算法机制中,一个视频爆发可能提升整个账号的权重,即使一个爆款视频无法持续,其他作品的数据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。而公众号的推荐机制较为复杂,一篇文章爆出10万+阅读,并不代表整个账号的权重被提高,只有一个账号内的大部分文章多次被系统推荐,这才算是账号权重得到整体提升,从而让账号内的大部分文章被多次推荐,使得账号文章的整体阅读量不断攀升。
那么,如何积累账号的权重呢?这牵涉到推荐机制的入池和掉池问题。掉池问题并不常见,除非账号违反了规则。而入池问题的本质原因是内容质量不够好。因此,除非账号存在违规行为,否则系统会更愿意将账号推荐给更多的流量。在解决这一问题时,关键在于提高内容的质量。
在公众号的推送中,标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平台通过提取文章中的关键词,并与用户需求的关键词进行匹配,来实现文章的有针对性推送。账号也有标签,而这些标签是通过文章的积累逐渐形成的。开始时,文章的标签比账号的标签更为重要,这解释了为何一些文章能够获得较高的阅读量,而其他文章却阅读较少。随着文章标签的积累,账号也会逐渐被激活入池。
提高权重、给账号打上标签和入池的关键在于积累。积累质量和积累数量是关键因素。原创文章的发布可以有效积累账号权重,同时有助于系统给账号打上标签。
内容应符合平台和目标人群的喜好,避免“自作聪明”和“想当然”的情况。频繁更新高质量的文章有助于提高用户停留时长,而平台更喜欢那些保持更新频次的账号。在选择内容领域时,确保垂直性,即在同一个领域中目标人群是垂直的,不要忽视常读用户数量的积累。
无论如何,公众号的推荐机制虽然相对复杂,但仍以内容质量和数量为基础。不要迷信所谓的奇技淫巧,也不要过分追求破解玄学的黑科技。回归内容本身的创作质量和数量,是长期发展的关键。
同时,AI工具如ChatGPT的熟练使用也能在内容创作中发挥重要作用。在所有项目中,成功与否都有一定的概率,而天时地利人和则是决定性的因素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